第二百四十三章 太子齐王暗争,九州风雨再起
第二百四十三章 太子齐王暗争,九州风雨再起 (第2/2页)而以往他在禁军中埋藏的人早就被老皇帝清洗一空,这就导致了他现在无人可用,无人敢用的尴尬局面。
至此,当初老皇帝死死握着兵权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了。
想到这里,他又暗恨老皇帝死的太快,连兵权都没来得及交给他,不然他怎么会落得如此境地?
若是兵权在手,他肯定第一时间就将齐王圈禁了。自己与他争斗多年,他深知齐王不是坐以待毙的人,他也一定会谋反。
虽然对群臣们的劝谏不以为意,但李贤还是保持着镇定,表现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样子,他现在可以拉拢的力量不多,在齐王那边的暗子没有发动之前,他手下的棋子有限,自然是不敢怠慢群臣。
······
随着神武帝薨逝的消息传出,天下皆反。
同时,不仅仅是大周内部动荡,大周的边境也开始不稳起来。
西北大草原,老萨满夜观天象,忽见紫薇陨落,帝星飘摇,荧惑守心,对身旁的弟子说道,“快快告诉可汗,大周皇帝薨逝,中原很快就要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,正是我草原儿郎进取中原的时候。”
说完,他大笑三声,含笑而逝。
夜晚,湖畔的部落载歌载舞,篝火通明。
金帐之内,年轻的拓谷可汗坐在王座上,脸上满是兴奋之色。
汗帐内,一个个穿着轻纱的舞女们摇曳着身姿,勾人的舞步惑人心神,让在座的草原汉子们欲罢不能,个个都露出要吃人的模样,恨不得将她们吞入肚中。
在得到老萨满的传信之后,拓谷可汗喜出望外,连忙召集了各部落的首领,准备发动对中原的进攻。
而在座的众人,都是草原上各大部落的首领,他们个个身形魁梧,散发着剽悍的气质,斗志昂扬,这一天,他们也等了许久了。
到了他们这一代,中原的繁花似锦早已在儿时父母的陈述中映入脑海,他们做梦都想入主中原,重现鞑靼的昔日荣光,将整个天下都变成他们的牧场。
篝火上正在烤羊,金色的油脂落在篝火上,发出“噗嗤”“噗嗤”的声响,拓谷可汗的目光在诸位部落首领身上扫过,对于他们贪婪狂热的眼神丝毫没有在意。
“诸位,大周的老皇帝死了,听说他们内部还在争斗不休,很是虚弱,作为草原的雄鹰,我们该怎么办?”
“杀进中原,杀进中原!”
······
狂呼声一浪高过一浪,金帐外的牧民们听到这高亢的声音也欢呼起来,今夜,是草原的狂欢!
······
南疆,十万大山。
“大周神武帝已死,昔日盟约废除!”一声古老而嘹亮的声音震彻云霄,传到每个南疆百姓的耳中。
听到这声音,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似是想起了恐惧的事,身体不断颤抖,惊得说不出话来,更有甚者,更是当场死亡。
随着声音落下,古老苍茫的深山中,群兽蜂拥而出,径直冲出十万大山,冲入了南疆之地。
而居住在南疆与十万大山边界的百姓们顿时遭了殃,当初血不染与心魔大战差点毁了整个南疆,现在兽潮一出,他们更是一点活路都没有,一道道微小的身影顿时掩埋在兽潮之中,翻不起一点浪花。
而此时执掌南疆的魔教修士只是远远的看了一眼,便收回了目光,凡人百姓的死活,与他们这些修士有什么关系?
只要他们不做的太过火,这些修仙宗门的修士便不会管。十万大山刚刚解封,正是需要渴饮鲜血的时候,若不将它们喂饱,到时候损失的就不只是南疆了。
随着兽潮出山,整个南疆顿成人间地狱,无论是村落,还是城池,在兽潮的踩踏下顿时成了废墟,其内的百姓尽数成了群兽们的肚中餐。
期间,更有散修含恨出手,却连一个照面都没撑住就被击杀。
神武帝一死,三宗与大周定下的盟约也就彻底废除,自此,三宗不再帮助大周斩妖除魔,守护百姓。
······
东海之畔。
原本风和日丽,晴空万里的海面顿时乌云密布,海浪翻涌,一艘艘渔船避之不及,被海浪打的粉碎。
海面之上,磅礴的妖气冲霄而起,伴随着隆隆水音,铺天盖地。水浪滔滔,金光腾腾,漫天编钟渔鼓大作,然后一排排的水族战士,出现了。
天空,乌云密布,电闪雷鸣,漆黑如墨的乌云中,一条条蛟龙露出身形,驱使着虾兵蟹将踏入陆地。
随着水族战士踏入陆地,海浪席卷而来,整个东海的水都朝着海岸席卷而来,海平面更是在顷刻间拔高了数十丈。
水浪滔天,首先遭殃的便是海边的渔村,这些渔民们以打渔为生,水浪袭来,他们来不及逃开,就被淹没在水中,随后葬身在鱼虾腹内。
“大周神武帝已死,昔日盟约废除!”
天空之上,一声古老的龙吟传荡,整个东海之畔清晰可闻,倏然间,百姓们虽然听不懂龙吟,但却莫名的领会了其中的意思。
底层的百姓们还是浑浑噩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但凡有识之士都是神色大变,立即吩咐家人收拾东西离开,有良心的官员当即张贴告示,疏散百姓。
几十年前,神武帝派遣玄镜司,将龙族赶出了内陆水系,从此江河湖水,再不见龙族踪迹,只有大周敕封的水神河神。
但随着神武帝薨逝,昔日盟约废除,龙族将再度踏足大地,夺回内陆水系,享受气运。
神武帝在时,天下尚可安定,可当神武帝薨逝,整个大周内忧外患齐齐爆发,竟有了社稷倾颓之势。
现在,即使太子或者齐王上位,厉兵秣马,休养生息,整个大周再也不可能回到神武二十年时的昌盛。
那梦幻一样的盛世,早已被掩埋在时光之中,后人只能在史书中凭吊一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