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5章 诗家宗祖黄庭坚
第485章 诗家宗祖黄庭坚 (第2/2页)“而他自己一再要求外任,不愿在京城为官。”
“这一年的六月,黄庭坚的母亲病逝,朝庭赐钱物给其办丧事,他只得中断职务护母丧回乡。”
“第二年正月到家,五月又得知叔父黄廉于京城病故,接连的打击更增加了他的悲痛之情。”
“元祐七年,因宰相吕大防在元祐四年提举修《神宗实录》,元祐七年又兼修《神宗皇帝正史》,他举荐黄庭坚与秦观为正史编修官。”
文天祥:黄庭坚的一首佳作,用典无痕,彰显出高雅襟怀。
茅堂索索秋风发,行遶空庭紫苔滑。
蛙号池上晚来雨,鹊转南枝夜深月。
翻手覆手不可期,一死一生交道绝。
湖水无端浸白云,故人书断孤鸿没。
第二首诗开篇两句描写秋风及雨后,茅堂索索、行遶空庭。
表现出室中空寂、访客稀少,也传达出作者屋冷孤居、仕途寂寥的落寞。
不过虽然有点孤独,但诗人却善于苦中取乐。
连日阴雨,池涨水深,蛙声不断。
夜深人静,明月高悬,鹊闹枝头。
看似孤寂的场景,诗人却独爱其幽静。
前两联描景绘声,生动形象,饶有情趣。
诗人面对萧瑟秋景,忽然有点感慨,世人交情淡薄,不易信赖。
尾联更加细微含蓄,因为处境的凄清孤寂,让诗人渴望真挚的友谊。
可是湖水无端浸白云,故人书断孤鸿没,远隔千里,音信难通。
诗人情感起伏不定,更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对现状的不太满意,期望他日故友重逢,自己也升迁在望。
黄庭坚秋日怀远,这两首七律绵邈洒脱,又极具理趣。
纵观这两首诗,作者从秋景萧瑟联想到自己处境的艰难,凄清之感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。
第一首诗中秋景凄清,虽然生活艰难,但依然洒脱奔放。
第二首写怀,诗人重视别离中的友谊,情感绵邈,兼具理趣和深情。
诗人不畏苦难,却念旧情,年轻的黄庭坚此时也无法预料今后的贬谪生涯。
诗人此时风华正好,也在未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不羁和高傲。
没有懈怠、不见彷徨,满是潇洒和豁达的情怀。
“黄庭坚不想在深陷是非之地,于是在这年九月母亲守丧期满后上奏请求免去自己编修官的职务。”
“第一次请求未获批准,他又上了《第二辞免状》诉说自己疾病缠身,退意坚决。”
“元祐八年,黄庭坚在修水双井安葬了母亲,于母亲墓旁建永思堂居住。”
“九月,太皇太后高氏驾崩,十月宋哲宗亲政,次年四月改元为绍圣。”
“宋哲宗在高太后执政时长期处于无权地位,随着年岁渐长,他的不满也在加深。”
“待到亲主国政,他将王安石时期新党被贬者纷纷召回。”
“而元祐时期的旧党官员被相继贬逐,政治斗争越发趋向党派之争。”
“宋哲宗绍圣元年,黄庭坚先后被任命为宣州知州,均未报到上任。”
“同时《神宗实录》因为是旧党执政时编撰,也受到新党的攻击。”
“朝庭下诏对编修人员进行审查,刚服丧期满的黄庭坚应诏来到陈留。”
“等于罢去了他的一切官职,只给他安了一个管理亳州明道宫的闲职,且责令居住于开封境内接受国史院的审查。”
“绍圣二年,黄庭坚离开陈留前往黔州,兄长大临陪同。”
“于四月到达,住在开元寺的摩围阁中。”
“期间经过江陵,住在江陵承天寺。”
“住持智珠禅师准备将寺院的旧塔拆去重建一座新塔,希望建成后由黄庭坚作记。”
“秋天时,二弟叔达携家眷及黄庭坚之子黄相及黄相之母来到黔州。”
“元符三年哲宗驾崩,亲政仅六年,未留下子嗣。”
“其弟端王赵佶即位,即宋徽宗,皇太后向氏听政,倾向旧党。”
“五月,黄庭坚恢复官职,任命为宣德郎,并还所得勋赐。”
“十二月,他离开戎州东归,船过江安。”
“县令石信道热情挽留,并将女儿许配给黄庭坚的儿子黄相。”
“元符四年正月,皇太后向氏驾崩,徽宗亲政。”
“七月,蔡京登上相位,并加紧了对旧党人士的政治清算。”
“这一年春天,黄庭坚从江安东下,三月被改任舒州知州。”
“四月又封他为吏部员外郎并召入京,他以自己体弱多病坚辞不就,接连上表请求差遣外郡。”
“宋徽宗崇宁元,黄庭坚受命领太平州知州,十七日即被罢官。”
“罢官的第二天,州官衙门设宴为他送行。”
“黄庭坚即席赋《木兰花令》表达他对于升沉交替,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的复杂微妙心态。”
“崇宁四年,宋徽宗大赦元祐党人,黄庭坚也在被赦之列。”
“由宜州迁往永州,但他未接到诏令,于九月已病逝于宜州。”
辛弃疾:黄庭坚学书胸中有道义,又广之以圣贤之学,书乃可贵。
黄庭坚是有名的书法家,被列为宋四家之一。
他的草书被公认为唐代之后草书的一个新高峰,从初露头角到惊艳世人一共经历了四十年的磨练。
他以一种酣畅淋漓的书写方式创造了一个自由不羁的狂草世界,他在文学和书法上都有着不小的成就。
自赵匡胤统一天下建立了宋朝,国内局势终于在五代之后趋于平静,因此文学艺术的推进在宋朝达到了又一个高峰。
与基本沿袭前朝书法的北宋前期不同,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书法精彩缤纷。
在这期间,黄庭坚等人依次崛起,一股全新的尚意书风开始了逐渐完善的漫长过程。
黄庭坚早期行楷作品并不具有成熟时期行书特点,整体看虽仍以行书笔意书写楷字结构。
但略显丰润,体式没有黄氏书风的跌宕起伏,而表现出点画厚重精简。
结字与后期的修长不同,较为扁平,结构呈现平稳端庄的状态。
与其师苏轼一般,黄庭坚的仕途也十分坎坷。
时至黄庭坚因幸灾谤国之罪被贬后,随着政治生涯的日暮穷途,他的书法愈发精进。
经历了辛酸与悲喜交加,黄庭坚的人生有了新的感悟,书法伴随着这位山谷老人最终也逐渐走向成熟。
这个时期的黄庭坚书法有着勃发的生气,似乎是对仕途的愤懑不平都抒发在纸间。
黄庭坚的《诸上座帖》是他一个很重要的作品,《诸上座帖》中所表现的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和笔法都有很深的赏析意义。
黄庭坚草书境界脱洒,使转技巧丰富,笔力圆劲。
其在整篇中呈现了三种表现形式,即逆起、逆接和顿挫。
逆起是书法行笔过程中一个基础的表现。
逆接则是将紧邻的两个字之间进行一个隔断以表现出逆接效果。
而顿挫则是反复运用逆势来达到的效果。